文博花蓮館|據說考古隊 互動體驗設計筆記

概念與設計緣起

大概在2020年底,做完了新竹設計展,策展人偶然設計的曾令理就邀請集刻互動再度合作,一起做文博會的花蓮館,一開始討論的時候,我們兩個都很煩惱,其實不是花蓮人該怎麼辦?說實話,路癡的我,在做這個案子前,連台東跟花蓮的差別都不清楚,這樣真的可以嗎?我自己不停的問我自己。

「缺點也是魅力的別名。」- 問題餐廳(坂元裕二)

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,老師常常會說,你要想想你自己擅長的東西,有時候你跟別人不一樣也是一個機會,於是我跟策展人曾令理就想,既然不是花蓮人,那乾脆坦白一點,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我們跟著策展人去花蓮的方式,去做這樣的設計,反正來文博參觀的觀眾,也許跟我們一樣不了解花蓮,策展人很喜歡考古隊的想法,陸續跟團隊成員還有顧問們討論後,就變成現在的沈浸式體驗的想法,整體體驗包裝成觀眾去考古坑,互動則是在體驗中扮演石頭掃描的角色,匯聚成據說海灘。

據說海灘

其實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掃瞄完該怎麼辦,一次討論中,忘記是誰說,「你知道七星潭的石頭,每年以一公分的速度往下降嗎?因為每一個去七星潭的人都想要拿一顆」我想,喔,那也許我們可以做一個海灘,大家挑選石頭,掃描,獲得石頭想對你說的話,然後把這顆石頭還給這個虛擬的海灘,而不是一直拿取,這也同時呼應主題「眾人微小相信的聚集」,每一個觀眾的參與,聚集成觀眾結束後會獲得一個籤詩,是一個對觀眾前往花蓮探索的邀請。

觀眾一起走到花蓮海灘,

將找到的物件一起放回初始的海灘,

將取自於花蓮的初始力量,還給花蓮。

Screen Shot 2021-06-15 at 8.26.17 PM.png

據說海灘設計細節

每一次設計,我通常會訂下裝置設計目標,不管是自己,或者是團隊的,這樣的好處是,我們可以時時回去觀看,有沒有達到目標,有沒有做正確的選擇。

體驗目標

  • 做為整個展場收尾的裝置

  • 連結故事,創造採集的動機

  • 呼應找到初始的力量的概念

  • Seamless 結合在空間之中

    • 希望數位的東西可以比較subtle的跟空間結合一起

    • 美學風格可以降低數位感

    • 在洞穴燈下,可以更像探索的概念

  • 呼應數據廟的概念(眾人微小相信的聚集)

    • 讓使用者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 (印刷)

    • 一個大家contribute to museum 的感覺 (共生海灘)

    • 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(共生海灘)

DSCF4221 copy.JPG

體驗Touch Point

  • 入場領取考古單,交代考古任務

  • 選擇石頭

  • 石頭掃描

  • 領取石頭籤詩

  • 在海灘找尋自己的石頭(自己跟大家的共創)

UX Flow & Motion Board (圖片)

整體的體驗希望是一種走到海邊,你把石頭放到掃描器上面,石頭會虛實轉換的被沖到海灘上的的想法。

技術描述

掃描機台的技術透過拍照的即時去背技術,做到神奇你的石頭出現在畫面跟籤詩上。

辨識的部分是由Tensor Flow 去做machine learning 的訓練,我們首先先將從七星潭運來的石頭,挑選一些樣本,並將這些樣本分類來讓機器去做學習,一開始其實我們是想要做很技術性的辨識是什麼樣的石頭,但後來發現既然是機器學習,還是會有失誤的機會,另外一方面,其實對於來參觀的觀眾,其實是什麼石頭,根本一點都不重要,後來我們就轉向變成用比較抽象的方式去做,內容也寫得比較詩意。

石頭分類的照片

石頭分類的照片

最後,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展覽完整的影片紀錄,裡面可以看到策展人對整個整體的想法跟規劃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彩虹平權大平台 | 囍宴限定酒標濾鏡

Next
Next

王家衛 墮落天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