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兒海龜日記|寫在囍宴展覽兩週年

01_view.jpg

上個月剛結束紐約驕傲月,兩年前差不多這個時候,正好是紐約台式囍宴展覽的時間,很多紐約朋友傳照片來說懷念大家一起辦展的時候,順便問我什麼時候要回去。

回來一年,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,「你想要待在紐約,還是待在台灣?」

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況,我覺得可以兩邊跑來跑去是最好的,一來是對於新的資訊,紐約還是跑得比較快,二來是紐約其實是一個很好做文化轉譯的試煉場。

過去幾年做台灣相關文化展覽的經驗(e.g. 台灣珍珠奶茶節)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,我們透過展覽跟自己提問,跟不同國家文化的人對話,也讓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重新去觀察,什麼是台灣文化,然後我要怎麼解釋給別人聽,別人是不是聽得懂,還是只有台灣的受眾聽得懂。

這是一個很快速原型測試(rapid prototype),你快速知道自己文化的強勢跟弱勢點,但這件事情,不在紐約這種國際型的大都市,是很難做到的。團隊不只是跨領域,可以是跨國家、跨文化,像囍宴主要的空間設計是一個韓國人,他一開始提出來對婚禮的想像是很中國的,我跟他解釋說這不是台灣的婚禮,他反過頭來問我「那什麼是台灣的婚禮呢?台灣的婚禮長怎樣?」於是我們在幾次討論跟資料收集下,我們訂立了台式流水席。內容設計是個美國在地的紐約客,講到台灣同志婚禮,他就立刻想到了李安1993年拍攝的電影- 囍宴,對那個年代的紐約客而言,那是一個人人看過的電影,所以我們選定囍宴這個主題,來做文化的橋接。

「這個展要探索文化之間的平衡,希望做一個台灣文化在紐約的存檔。」

回頭翻翻2018年寫在做珍奶展之前寫的話,這話說得冠冕堂皇,去年回來台灣一年,也發現文化轉譯只有國際的團隊是做不到的,也要靠台灣在地的團隊去做資料收集,才能夠讓內容深化,而不是停留在很表面的階段,很多時候需要的是真的很熟知主題的團體或者NGO。

我認真覺得每次展覽就是一種文化存檔 ,旅外或者在台灣的設計師,對同樣的議題提出不同的觀點,一起共創一個大型的體驗,創作者透過這樣的方式去認識自己以及各自的文化,而不是單純的各自表述,這是一個很大的集體敘事碰撞出來的共識。

現在回頭看看2019年完成的展覽,整體固然有諸多細節可以再改進,但同時覺得萬般幸運,可以跟自各方高手的腦力激盪,認識才華洋溢的設計師跟可愛的運動者,這大概也是設計這種展覽最好玩的地方,前陣子把資料稍微整理了一下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邊看看,希望很快有新的案子一起玩。(宇宙許願中)

設計文件

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taiwanbanquet.org/

Previous
Previous

設計職人通-跨領域策展

Next
Next

彩虹平權大平台 | 囍宴限定酒標濾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