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庫維爾1975:青春浪潮》羅伯・勒帕吉×機器神
看完表演已經過了兩週,當天除了表演以外,還聽了導演的講座又參觀了後台,其實整天下來有很多感受,想著要消化完整處理,久了就忘記了要寫下來,躊躇猶豫也許不會讓文章變更好,就先接受我這個咀嚼一半的想法吧。
人偶的狀態
想起來青春期的時候,自己有一個紙條桶,想到什麼我就寫下來,對自己的想法做一個紀錄,以前的自己好像比較有創意,也許是青春無懼,所以我也沒有想說我自己可以做什麼,我三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不停得焦慮,擔心自己不夠好,仰望著很多有才華的人,做這個做那個,現在回頭看起來,也許就跟導演選擇用人偶作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一樣,在那個青春的時候,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所有的東西就像是有一個隱形的黑衣人一樣的,在背後控制著我們,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跟別人不一樣,不知道為什麼憤怒,我們就像那個驚慌的鹿,在被震懾的當下,我們慌了,前方的路看不到盡頭。
後台參觀的機關互動
這是第二次Robert Lepage的戲,猶記得第一次是2017年在Bam 看了 《887》,那個房子的劇場機關做得出神入化,從研究所畢業剛開始上軌道,興奮的跟全部朋友說,後來有機會去了魁北克一趟,還特地去看了那棟房子。蒙特婁魁北克是這幾年互動產業的重鎮,知名的互動公司Moment Factory 發跡地就在那邊,我常常跟朋友嚷說,我要不是不會講法文我就去工作了,那天的後台參觀,技術人員分享了整個設計的過程,包括如何在鏡框的舞台做出透視,還有如何跟導演合作,不知道是不是太陽馬戲團的影響,蒙特婁的設計調性都有點精靈感,Lepage的戲有種疏離又親近感覺。
透過語言的隔閡創造的理解
導演在訪談的時候,除了提到他利用On and Off 拉長排練時間,讓背景的Rendering Time 變長以外,他也有提到他通常是一群人針對一個既有的事實開始寫戲,然後慢慢的長出來,其中一個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,是他提到他的作品是透過在不同的國家巡演,某種程度讓外文進入原本語言,其實會更專注檢視場上發生的事情,我自己在海外做作品的時候也常常這樣覺得,透過外國人眼中看到的台灣珍奶文化,有時候說不順的,才可以很直擊心臟。
招喚記憶的腦內劇場
這一次看他的戲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產業久了,還是這次他減少了炫技,對技術的震驚不如887的時候驚艷,我反而對人偶沒有表情的臉還有One Man Show 這件事情更感興趣,他把整個劇場打包成一個小機關,角色在不同的場景間穿梭,有實虛、有時實,全部的旁白都是一個演員,記憶、變換聲音,也許會漏了一些記憶,但每一次都是在重新西蒙當下在回憶這些過程的狀態。
賦予任務的蝙蝠俠
導演的劇本不免俗的還是有哈姆雷特跟伊底帕斯王的影子,但我覺得可以把蝙蝠俠串進故事裡面,利用那個寓意跟延伸從一開始就在視覺上去鋪陳,不得不說串起來的瞬間非常驚艷,突然被賦予任務的蝙蝠俠,也許根本不想要逞奸除惡,他只想要貫徹自己的正義。
以上為一個小粉絲的心得報告,但不得不說,當天其實場館沒有坐滿,比起紐約場場滿顯得有點空曠,想到導演說,劇場要成為一個事件才有辦法生存,也許魁北克的這個事件,真的離台灣太遠了,不知道我如果有機會做戲,會不會也抓不到點而滿場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