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信片是風乾的味道
印象最深的風乾味道,應該是高麗菜乾吧。
自從開始做紀錄片以後,我就常常去搭訕各種店家老闆。我還跟朋友開玩笑說,乾脆把「搭訕能力」寫進履歷裡。其實我不是去搭訕別人,反而是常常被搭訕。那天在茶館門口看了好一會兒,包裝很美,老闆開門問:「要不要進來看看?」於是我就走了進去。閒聊幾句,正好遇到一位英國常客和一位日本熟客,語言優勢派上用場,我就一路幫忙翻譯到老闆請我們一起午餐。那天中午的湯是高麗菜乾雞骨湯,客家做法,香甜濃郁,湯裡只有簡單的雞骨,卻因為濃縮的高麗菜味而格外好喝,午餐結束後回去喝茶也沒有覺得搶味。
講到「風乾的味道」,我第一時間想到的竟是明信片。東西一旦風乾,好像味道就會加濃。大學那陣子,我很愛寄明信片。台灣郵件兩三天就能到,但環島時還是會寄,出國更是必寄。那時我做國際志工,常去一些難到的地方。小時候多愁善感,寫明信片時怕露骨被郵差笑,總用若有似無的筆法記錄當下情緒,朋友們也常從世界各地寄回來。幾年前在紐約大掃除,照近藤麻理惠的說法,卡片送達就完成使命了,本想拍照留念後丟掉。結果一翻開整疊明信片,風乾的記憶全被喚醒,又捨不得丟,最後還是找了個角落收好。
有一次在日本書店,看見密封包裝的明信片重新販售,心想這不就是把一段記憶真空包裝起來嗎?食品工藝的進步,也是食物「移民」的重要管道,讓味道以接近現地的方式被留存下來。
去食品展的時候,我發現除了以往的果乾,還多了用冷凍抽乾水分的水果乾,完全不加糖、不加熱,保留了水果最原始的樣貌。吃起來像海綿,我咬一口說:「這口感不就跟我家狗的零食一樣嗎?」店員笑說真的有人買回去給狗吃。我們現場交換狗的照片,結果因為狗狗照片,我多拿了三包 sample 回家——狗狗萬歲。
還想起幾年前常在紐約和台灣兩地跑,朋友的媽媽托我帶風乾海帶湯底。打開行李時,發現她在包裝上貼了張紙條:「謝謝你跟 M 分享行李空間,他很喜歡用這個煮湯。我多買了一包,讓你也試試。」那一刻我覺得,風乾的不只是食材,還有愛,被封存、被帶走,甚至更加鮮明。
#風乾的味道 #高麗菜乾湯 #明信片記憶 #食物與記憶 #風乾食材 #TaiwaneseFood #DriedFlavors #FoodAndMemory #PostcardStories #PreservedWithLo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