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肉飯 Lu Rou Fan

這次真的要講魯肉飯了?大概吧。

我第一次知道紐約有名的台灣餐廳 Win Son,是大約 2016 年,當時有個朋友說他很喜歡這家店,從那時開始,這間餐廳就在留學生之間開始流傳。

先說一下背景——在那之前,如果你想在紐約吃到台灣菜,大概就只有幾個選擇:中國城的武昌排骨,還有東村的 T-Kettle。T-Kettle 後來的租約被 886 接手,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
我剛到紐約是 2012 年,那時候想吃台灣料理,只能自己去中國城買材料回來煮。但中國城總是充滿混亂的各種醬料跟品牌,廣東菜其實是主流,所以通常看一看就會買燒臘跟粥,要真的買到道地的台灣食材,往往得不辭辛勞地搭車去法拉盛,或者是剛好朋友一起租車、順路載你一程。而在那條遙遠的法拉盛路上,唯一能吃到比較像樣台菜的,就是北港和老華西街,那裡有彰化版本的肉圓和蚵仔煎。

所以當 Win Son 在布魯克林開幕時,我覺得那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。代表著台灣餐廳從法拉盛和中國城,開始往新的區域移動。再來是他的菜單設計也不一樣——他們直接用拼音來標示菜名。魯肉飯就直接寫作 Lu Ron Fan,每次進去點餐看到當地的美國人很努力地唸出名字的時候,就覺得很好笑。

Win Son Menu

Win Son Menu

Win Son主廚Trigg 是美國人,外場經理 Joash 是台裔二代,這個餐廳開始於他們兩個的友誼,就想要一起做些什麼,第一間店基本上是Joash 自己裝修的,Trigg 則專注在料理的部分。早期的魯肉飯,比較像台灣北部那種油亮版本,上面會撒上滿滿的蔥酥、香菜,還有一顆煎荷包蛋——是我非常喜歡的配置。2017 年我剛好搬到離 Win Son 不遠的地方,那時候我已經在紐約工作三年,正在為了拿藝術家簽證而掙扎,白天上班、晚上做還在做自己的創作案,幾乎沒日沒夜。如果週末累到不想煮飯,就會走過去,點一碗魯肉飯,當成安慰。

有些人形容 Win Son 的食物像是台灣版的 Soul Food 或 Comfort Food,我覺得形容得很精準——那種高油脂、高澱粉的食物,真的很撫慰人心。

後來隨著 Win Son 拿到米其林推薦,又在紐約的文青圈爆紅,就變得比較難排隊進去吃了。他們也為了應付大量人潮,把一些菜色調整得比較好出餐,魯肉飯也從原本的油亮系,變成比較像南部的肉燥飯,煎蛋也換成了溏心蛋,我紐約吃上癮的魯肉飯就這樣走入歷史。

Next
Next

Where’s Your Go-To 滷肉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