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學風味與罐頭記憶:從津津蘆筍汁到80年代的台灣味

化學的罐頭風味,是不是80年代集體記憶?

那天,我打開一罐好奇買來的津津蘆筍汁啤酒,第一口下去,就再度印證了我的感受。沒有要引戰,但我從小就沒喜歡過津津蘆筍汁。小時候去海產店,大人最常拿的飲料,就是那罐印著金髮女郎的綠色罐子。

鳳梨罐頭我也不愛。每次鳳梨蝦球上桌,我都會跳過鳳梨。但家父阿民就完全不同——我小時候家裡常備著鳳梨、水蜜桃那類罐頭,他特別喜歡,吃完果肉後還會把罐頭裡的甜湯一口喝掉。

1970年代初期,蘆筍汁百家爭鳴,廣告裡最愛強調「營養豐富、健魄強身」。津津蘆筍汁的包裝上,印著一位金髮女郎。以現在的眼光看,未免有點政治不正確,但有趣的是,那個年代幾乎所有品牌的包裝,都離不開這種「洋派」形象。

當時,蘆筍汁不只是飲料,更是台灣經濟與外交的象徵。它和鳳梨、洋菇並列「三罐王」,出口歐美;台灣甚至把白蘆筍當作外交禮物,到非洲教當地人種植,再外銷到歐洲與美國。那天去北美館聽《麗麗食品》講座時,講者還打趣地說,這也是一種殖民地反攻的感覺。

講座上還提到另一個知名罐頭食物——我也不喜歡的——黑森林蛋糕上的無籽櫻桃。「展場的櫻桃沒有子,但有柄。」有人笑說:「化核櫻桃,你不覺得這聽起來很可怕嗎?像是泡了什麼化骨水。」但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櫻桃卻是美好意象的化身:遙遠的國度、金髮辣妹、閃亮的紅櫻桃,就像英文裡的 cherry on the cake,錦上添花。而罐頭,本身就帶著舶來品的浪漫——罐頭塔,是用最好的東西,隆重送你啟程的儀式。

我低頭看著手中與津津蘆筍聯名的啤酒,又喝了一口。嗯,我喝不喝得慣也不重要,但它像一顆時光膠囊,封存了那個年代的味道。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文章標題:「食品,是寫進每個人骨子裡的文本。」

#WhatIsTaiwaneseFood #津津蘆筍汁 #80sTaiwan #鳳梨罐頭 #TaiwanFood

Next
Next

當烏魚子遇上義大利麵:台灣的鹹起司傳奇